央广网北京5月18日消息(记者 宋雪)从1905年张謇创建中国最早的一所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到1983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再到全国已有数千家博物馆免费开放……如今,民众对文博的关注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我国博物馆2023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超五千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一级馆均达到游客接待上限。“博物馆热潮”已成为文化现象,“打卡博物馆”也已成为旅游风尚。
【资料图】
大热或小众 都有可能“一票难求”
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大型文博场所热度居高不下。今年以来,携程平台上预订量最高的景区类目中,博物馆、展览馆超过动物园、主题公园,从去年第四名跃升至第一。去哪儿大数据也显示,今年文博类相关景区门票销量同比2019年增长3倍。在大众点评2023“必玩榜”入榜场所中,上海博物馆、苏州园林博物馆等文化类目的地占据近200席,上榜数量同比增长近130%。
和近期爆火的“特种兵式旅游”一样,年轻人也热衷于在互联网上晒出自己的博物馆打卡体验,文博游俨然成为“网红”。如何从“网红”变成“长红”,如何发动整合社会力量,从而吸引各类受众成为众多博物馆思考的问题。
上海博物馆在积极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致力于让中国观众了解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与英国国家美术馆合作推出的特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接待观众超42万人次,深受欢迎。为满足观众观展要求,5月7日0:00-24:00,上海博物馆举办“今夜无眠·上博十二时辰艺术嘉年华”活动,建馆以来首次全天候开放,24小时不打烊。“上海博物馆凌晨排长队”登上同城热搜话题榜,有不少观众凌晨就开始在门口排队等候入馆。
“此次特展拉动上海文旅消费达1:15左右,远超国际1:6的惯例。”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峰向记者介绍,观众中50岁以下的占85%,10-30岁的占40%;50%以上观众来自外省市,境外观众近6000人。通过上海看世界,让世界看上海,将成为上海博物馆重要的努力方向。
除了游客耳熟能详的大型博物馆,一些特色、小众博物馆热度也在不断攀升,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该馆资讯服务中心主任周向东向记者介绍,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是北京市第一家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设立的非遗主题博物馆,也是中国第一家由近百位工美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历时十年携手打造的匠心博物馆。其主体建筑“承恩寺”为明代古建,被称作“北京最神秘的寺庙”。馆内收藏包括金漆镶嵌、花丝镶嵌、景泰蓝、牙雕、玉雕、雕漆、京绣、宫毯在内的燕京八绝工艺精品及古代木雕、根雕、石雕等工艺藏品数百件(套)。
相比其他大型博物馆,燕京八绝博物馆是近几年才成立的新馆,面积也不算大,但记者发现,该馆在大众点评上的好评度不亚于其他久负盛名的博物馆,甚至“一票难求”。不少游客留言感叹“陈列让人叹为观止”“体验感非常好”。“唯有创新与转化才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的建立,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下的探索与结合。游客可以来探究神秘的明代寺庙,感受极致的皇家技艺。沉浸融入的场景与空间,带来的是文化传承的精神盛宴。”周向东说。如今,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已成为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新的文化地标,也是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出游胜地。
汉服打卡、背诗免票、延迟开放 新鲜玩法丰富体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向社会免费开放。”近年来,不少博物馆不仅局限于节假日免门票,还推出汉服体验、背诗免票、延迟开放等举措,进一步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
5月18日—5月21日,晋祠博物馆将举办第四届国风文化节,身着汉服的游客即可免费入园畅游。而洛阳博物馆一场“穿汉服走进洛阳博物馆”的直播活动,让文物和年轻人的生活跨界联动。馆长李文初携手服饰史专家,从汉服与露营的角度筛选有趣的文物,用有趣的表达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让“沉睡”的文物和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今年春节,安阳汤阴岳飞纪念馆内游客络绎不绝,游客只要在岳飞庙门前背诵《满江红》,即可免门票。记者从汤阴岳飞纪念馆了解到,这项活动开展以来深受广大游客欢迎,该馆决定持续开展下去。无独有偶,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决定将“背诵曹操诗歌免费入园”活动进行常态化运营,并调整活动规则,形成 “魏武诗会”。根据最新规则,游客背诵曹操诗歌两首,可获得门票5折优惠券;背诵四首,可获得免费门票。
此外,为了给游客带来更立体的体验,越来越多博物馆探索延时开放相关举措。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博单位在国际博物馆日开放夜间服务。北京的首都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铁道博物馆等30余家博物馆也积极探索延时开放服务模式。
推出免票福利,增加开放时间的同时,新趋势、新场景、新技术成为博物馆游的新风向标。年轻游客偏好更具有社交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博物馆,AR技术、人工智能语音技术让游客的体验更佳,而文化IP建设也让游客更全面地了解一座博物馆。“博物馆应该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转化,这是市场化的前提。”携程集团CEO孙洁表示。
隔空对话、反向种草 文创“俘获”年轻观众
从一直热卖的故宫日历,到各大博物馆推出的文创雪糕;从近两年走红的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到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玩偶,博物馆文创热仍在持续。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2020年发布的《中国文博文创消费调研报告》显示,文创消费年轻化趋势明显,1990年后出生的消费者占比超53%,其中“95后”占比达30%。由此可见,年轻一代已成为文化消费的主力人群。通过打卡文化地标,购买文创产品,他们实现和历史的隔空对话,甚至反向“种草”相应的博物馆、景区。
博物馆文创爱好者小徐向记者讲述,年轻人钟爱文创,不仅因为方便打卡拍照发朋友圈,更因为其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比如我看到丑萌的马踏飞燕玩偶,就很想去甘肃省博物馆了解下真正的‘马踏飞燕’。很好奇它出土于哪里?为什么会是这个造型?”
当下,电商平台已成为人们购物的主要方式之一,越来越多博物馆在电商平台上掀起文博直播热潮,寓教于乐的同时推介文创产品,吸引了大批粉丝。
在众多博物馆中,河南博物院的文创产品频频出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数据显示,“五一”假期,河南博物院天天爆满,除展览之外,打动观众的亮点体现在社教、古乐和文创。各种馆际跨界融合式文创活动,不仅让观众选购到心仪的文创产品,更让“穿越”“联动”成为博物馆“俘获”年轻观众的关键词。
在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看来,文创热的背后是因为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让文物“潮”起来、“活”起来、“动”起来,瞬间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产生情感共鸣。“‘活’起来、‘潮’起来的,不单单是文物,更是我们心中泛起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如今,珍稀文物不再束之高阁,也不仅是书本上尘封的记忆,它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传统文化也因此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芒。博物馆热潮持续的背后,折射出深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也体现了文物、文化与观众的“双向奔赴”。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华夏餐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37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